「小型住+商單位使用規劃設計」
本案位在台北市精華商辦地段敦化北路上,這區的機能及商業強度很高,但缺點是房子都很老舊,所以這次要處理的是一個40年的商業大樓其中一個單位,它本身是一間貿易公司,公司的第二代女兒及女婿一個承接家裡的事業;一個是全職的傳道人,有天他們與公司接洽,討論如何想要整理老房子的構想。
經過討論後,他們想要活化整個空間,並維持公司的使用,但也希望能將住家搬進。另外,更重要的是,他們希望開放部分空間去幫助教會內的一些青年人想要創業,可以做為共同辦公室與聚會場所。
一個大約30坪的空間,卻要乘載那麼多的使用機能,那要怎麼做才會達到想要的效果呢?首先,我們先將公領域跟私領域及介於公私領域的空間機能去區分出來,並一步一步的去安排。舉例:如同早期鹿港或台灣商業強度較強的老街屋的方式去區分出,前面的地是分配做生意的地方,後面則是住家的方式,除了空間的劃分跟工程實務的分隔,也互補空間使用上的不足。
只有高密度的都市,才能夠有這樣有趣的實作,感謝主,讓我們能做這麼有趣的案子!
在上一篇提到如何處理在高密度商業區中,如何有效率的處理住商在機能上的混合使用,可以藉由開放性的強弱,去安排空間的位置,能將公、私的使用做初步的區隔,接下來就用工程手法去做加強的動作。
或許很多人會認為,這樣在使用上還是不免的干擾,但要知道在寸土寸金的台北市,就必須要把空間使用的經驗轉換,要知道台北商空的位子距離(香港更是)與鄰桌是幾乎無隱私可言。
因此這家人一定與來這邊租用辦公空間的人們,在一些使用上必定會相容,如何保持家的感覺及工作調性的維持,就是本案設計的重點,使用在調性上,家具上都規劃成兩用的方式,你可以說他是住家,也可以說他是商空。
另外並不是把力氣全都只花在去磨合這件事,在私領域家的空間打造上,將兩夫妻與他女兒用空間的打開,創造有趣的迴廊空間,因為女兒還小,希望跟爸爸媽媽的距離不要太遠,也為了節省空間,打造共同的更衣室,未來只要透過稍微的調整,也可快速的達成彼此的獨立性,這樣的設計總能為業主想的更長遠。
撰文 W+ 建築、空間、景觀整合規劃設計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