偉嘉建築空間景觀整合規劃設計有限公司

「生活型態轉換過程」

2020-07-02

當在購置新屋之初,因著自己的喜好跟當時家庭人口的需要,去作為規劃設計的依據。但隨著時間的流去,人在邁入年老時,開始勢必要調整空間,去因應新的生活型態。也伴隨著房屋的老舊,都會在此時一併做一個調整,使得房子能夠因應未來的生活型態。如孩子各自成家,是否需要保留那麼多的空間,如何能讓生活品質上提升,把好的生活角落放進來,讓下一個階段生活更豐富呢?

本案位於台北鬧中取靜的和平東路三段,業主原本買建設公司的樣品屋。在二十年前以房間數為賣點的年代,這個空間隔出一個很大的主臥及其他三間尺度尷尬的小房間,客廳、餐廳及廚房的尺度也不盡理想。業主已經習慣這個的空間,因為人會去適應既定的空間,也反應在其使用上。使用二十年後,業主請我們幫他翻新,但除了幫他翻新外,更大膽的提案將空間調整,因應他們下一個階段的使用,我們將公共空間優化、打開,將原本獨立封閉的場域串聯。這顯然跳脫出業主的期待,這也是設計者的責任,幫業主想的更遠,如何去因應生活型態的轉換呢?

總而言之,懂得生活真的很重要,惟有懂得生活的設計者,才能設計出「家」的感覺。

題外話,前兩天總監陪業主去看建案,要給業主建議買什麼建案好,他回來分享到,當天他認真一看的兩個建案戶型家俱配置,都不及格。其中一間建設還不允許客變,要屋主去接受他們規劃的不合理之處,還有不好用的空間格局。上面的家俱配置尺度完全都是畫虛構的,真正使用上有許多的問題,這是設計者所需要警惕的。 

前文提到,隨著家庭人口、使用者年齡的不同,空間因應著生活型態的轉換去改變。舉例來看,在這個案子中原有的舊書房,被設定為是一個人使用。設計師將其改變,並設計成一個可以讓家人隨意使用的書房,將書房打開後,使他能與起居空間彼此連結。就算家人們在不同的角落做自己的事,依然也能感受到彼此的存在。甚至是有許多角落,是可以能夠彼此互動的空間。而臥室的功能,就是單純作為休息的空間,配置舒適沉穩的色調,機能充足的更衣室,滿足基本的需求。如此將各別空間的角色優化,並適度的留白,使接下來的歲月裡,能夠更有彈性的置入更多生活感的機能,讓空間與人一起成長,在未來透過微改變,就能達成這樣的目標。

撰文   W+ 建築、空間、景觀整合規劃設計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