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自在居所」
空間自在,自在空間,家中的任何角落,我們都可或躺或臥或坐,隨手拿一本書,砌一壺茶,就可以在那裏放鬆一整天。人才是空間的主角,只要將自己的品味慢慢堆砌,空間就會長成自己理想中的樣子
空間自在,自在空間,家中的任何角落,我們都可或躺或臥或坐,隨手拿一本書,砌一壺茶,就可以在那裏放鬆一整天。人才是空間的主角,只要將自己的品味慢慢堆砌,空間就會長成自己理想中的樣子
「家」是引導人們感受視覺、觸覺、嗅覺等 ,居住其中能有靜謐恬適之感。
回顧過往,雖然操作過許多類型的案子。但住家依舊是最喜歡的案子類型。原因是因住家的構思當中,可以很細膩的參與到使用者的各個面向,並且會賦予某種使命在其中,可以看見成品使一家人能愉悅的使用每個空間,並產生空間對於人的意義。
當在購置新屋之初,因著自己的喜好跟當時家庭人口的需要,去作為規劃設計的依據。但隨著時間的流去,人在邁入年老時,開始勢必要調整空間,去因應新的生活型態。也伴隨著房屋的老舊,都會在此時一併做一個調整,使得房子能夠因應未來的生活型態。如孩子各自成家,是否需要保留那麼多的空間,如何能讓生活品質上提升,把好的生活角落放進來,讓下一個階段生活更豐富呢?
是總監喜歡的建築大師 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所提出的現代設計中,強調極簡的設計方針。但這個「少即是多」並不容易達成。常說,硬體的裝修只是一個畫布,或者說是一個背景,但傢俱/傢飾才是能把空間點亮生命力的主要角色。如同之前案例中一般透天厝的餐廳,使用簡單的質感,配合細膩的傢俱及燈具(細節真的做的很棒),空間的質感即可跳脫出來,是不需要做過分的裝飾,同時也幫業主省了裝修費用。
本案位在台北市精華商辦地段敦化北路上,這區的機能及商業強度很高,但缺點是房子都很老舊,所以這次要處理的是一個40年的商業大樓其中一個單位,它本身是一間貿易公司,公司的第二代女兒及女婿一個承接家裡的事業;一個是全職的傳道人,有天他們與公司接洽,討論如何想要整理老房子的構想。
現今因房價的高漲,許多的買屋思維也跟著改變,從過去的買屋看房間數為主,到現在趨向追求區位的便利性及保值性,買家也調整心態,認清空間夠用就好的現實,買到容易入手,不造成財務的負擔比較重要。人們就這樣開始轉變購屋樣態,使得小號住宅成了近幾年建商所推的熱銷產品,讓人們在精華區買到房,用豐富的公設來彌補小號住宅本身空間的不足。
那空間設計為了因應這樣的風氣,就必須調整思維去處理機能上的問題,不過小號住宅本來就很難做出好的空間感,也是因為建商的空間家具預設使用配置,依然未跳脫傳統,硬要追求空間雖小,但什麼空間都要塞進去,造成每個空間在使用上的尷尬,導致每個空間都難使用。
...
去年底完成了一個比較偏向服務女性的商業空間設計,在這個案子中,展現出空間的細膩度帶有裝飾感,也將業主性個帶進空間當中。因此,一開始在談論要如何去切入設計,並能夠掌握住預算上,費了許多功夫。
今年到目前為止,陸陸續續接到五個老屋翻新的設計,能夠使老屋延續生命,並成為一家人下一階段的新居所,是一直以來努力的目標。前幾天,有一個朋友講說他大概兩三年後想要請團隊幫他整理老家,他的父親是傳統派的,認為整理房子就是自己各別找工班來就有問題的地方做一做,但花了一大筆錢,他感受不到錢花在哪裡。
常常再想,一個設計師所要承擔的責任是什麼呢? 所創作的空間又能對人文或環境帶來什麼樣的意義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