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美好共居」
在高房價的時代,租屋是不可避免的未來趨勢,當與業主討論產品內容時,懷著理想性,要在寸土寸金的都會區中,提供單人或雙人能在生活上,空間機能及美感相符的高品質居住環境。
在高房價的時代,租屋是不可避免的未來趨勢,當與業主討論產品內容時,懷著理想性,要在寸土寸金的都會區中,提供單人或雙人能在生活上,空間機能及美感相符的高品質居住環境。
空間自在,自在空間,家中的任何角落,我們都可或躺或臥或坐,隨手拿一本書,砌一壺茶,就可以在那裏放鬆一整天。人才是空間的主角,只要將自己的品味慢慢堆砌,空間就會長成自己理想中的樣子
「家」是引導人們感受視覺、觸覺、嗅覺等 ,居住其中能有靜謐恬適之感。
回顧過往,雖然操作過許多類型的案子。但住家依舊是最喜歡的案子類型。原因是因住家的構思當中,可以很細膩的參與到使用者的各個面向,並且會賦予某種使命在其中,可以看見成品使一家人能愉悅的使用每個空間,並產生空間對於人的意義。
當在購置新屋之初,因著自己的喜好跟當時家庭人口的需要,去作為規劃設計的依據。但隨著時間的流去,人在邁入年老時,開始勢必要調整空間,去因應新的生活型態。也伴隨著房屋的老舊,都會在此時一併做一個調整,使得房子能夠因應未來的生活型態。如孩子各自成家,是否需要保留那麼多的空間,如何能讓生活品質上提升,把好的生活角落放進來,讓下一個階段生活更豐富呢?
總監與夥伴們正在努力將腦中的發想轉化成草圖及草模,從風土+使用者的觀點去呈現空間的串連及量體的長成,將陽光、空氣、水帶入,完工時不用過度裝修,在對的位置放置好的傢俱,光想像就很美
本案位在台北市精華商辦地段敦化北路上,這區的機能及商業強度很高,但缺點是房子都很老舊,所以這次要處理的是一個40年的商業大樓其中一個單位,它本身是一間貿易公司,公司的第二代女兒及女婿一個承接家裡的事業;一個是全職的傳道人,有天他們與公司接洽,討論如何想要整理老房子的構想。
現今因房價的高漲,許多的買屋思維也跟著改變,從過去的買屋看房間數為主,到現在趨向追求區位的便利性及保值性,買家也調整心態,認清空間夠用就好的現實,買到容易入手,不造成財務的負擔比較重要。人們就這樣開始轉變購屋樣態,使得小號住宅成了近幾年建商所推的熱銷產品,讓人們在精華區買到房,用豐富的公設來彌補小號住宅本身空間的不足。
那空間設計為了因應這樣的風氣,就必須調整思維去處理機能上的問題,不過小號住宅本來就很難做出好的空間感,也是因為建商的空間家具預設使用配置,依然未跳脫傳統,硬要追求空間雖小,但什麼空間都要塞進去,造成每個空間在使用上的尷尬,導致每個空間都難使用。
...
是總監喜歡的建築大師 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所提出的現代設計中,強調極簡的設計方針。但這個「少即是多」並不容易達成。常說,硬體的裝修只是一個畫布,或者說是一個背景,但傢俱/傢飾才是能把空間點亮生命力的主要角色。如同之前案例中一般透天厝的餐廳,使用簡單的質感,配合細膩的傢俱及燈具(細節真的做的很棒),空間的質感即可跳脫出來,是不需要做過分的裝飾,同時也幫業主省了裝修費用。
去年底完成了一個比較偏向服務女性的商業空間設計,在這個案子中,展現出空間的細膩度帶有裝飾感,也將業主性個帶進空間當中。因此,一開始在談論要如何去切入設計,並能夠掌握住預算上,費了許多功夫。
今年到目前為止,陸陸續續接到五個老屋翻新的設計,能夠使老屋延續生命,並成為一家人下一階段的新居所,是一直以來努力的目標。前幾天,有一個朋友講說他大概兩三年後想要請團隊幫他整理老家,他的父親是傳統派的,認為整理房子就是自己各別找工班來就有問題的地方做一做,但花了一大筆錢,他感受不到錢花在哪裡。
常常再想,一個設計師所要承擔的責任是什麼呢? 所創作的空間又能對人文或環境帶來什麼樣的意義嗎?
一個好的空間裝飾是什麼? 何謂空間設計感? 這是每一次總監對空間的提問。當時被邀請參與日商「freedom Japan」日式髮藝設計的勤美店展店計畫時,被賦予的任務是時間加成本的管控。但除了這基本的要求外,業主可以接受每一間店的設計元素有差異性,給設計上有很大的發揮空間。當觀察附近的相同美髮店,發現大多數的店家在乎的是內外的風格呈現,整個綠園道就變成各樣風格的展示場。所以撇除所在乎的風格問題,內部對本案的自我期許是創造出符合「綠」園道精神意涵的「空間」感。
當接到這個案子時,依舊先從業主的本質去思考怎麼表現這個空間。本案的業主是一對年輕夫婦跟他們的小寶貝,總共一家三口生活。當初業主要求是否能走所謂的工業風,就跟他溝通說住家的設計,要思考不跟從流行的趨勢跟不要做華而不實的設計。所以我們建議他們可以從牆面的油漆去下手,表現出他們年輕的本質,以後也比較好調整。其他的搭配就簡單,耐看為主。這些都是對業主真誠的建議,也是想到他們往後生活上對於調整性好思考。感謝業主的認同及支持理念,完成後看他們自由自在的使用這個空間對設計師感到欣慰,也期望他們一家三口能在這個空間幸福的生活。
「因為,在你那裏有生命的源頭; 在你的光中,我們必得見光。」詩篇 36:9
在執業的過程中,大部份的客戶其職業都是非設計相關領域。業主總是懷抱著期望來與設計師討論,其中內容包括喜好、風格、生活習慣等。有些業主因缺乏自信,需要花點時間鼓勵他們,一起將他們夢想的房子輪廓逐漸討論描繪出來。
打造一個「剛剛好」的建築是我們團隊的目標,這樣的建築代表著不矯揉造作,恰如其分的存在在土地上。也因此,我們一直傾聽著土地的聲音,依照跟業主討論出來對未來生活的想像,順著基地的紋理,將每一個空間巧妙的配置在基地上,讓陽光、空氣、水穿梭其中您也夢想擁有一個「剛剛好」的建築,讓生活簡單放鬆,每天擁抱自然嗎?